儿的说文解字解释
儿
ér儿部 部 2画 U+513F
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八下反切如鄰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1616頁,第1字許惟賢第709頁,第3字
古文奇字人也。
段注此冡《人部》而言。人者,天地之性冣貴者也。此籒文象臂脛之形。其作儿者,則古文奇字之人也。如大下曰: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亣下曰:籒文大。則例正同。亣與儿之義已見於大與人之下。故皆不必㪅言其義。今俗本古文奇字之上𡚶添仁人也三字。是爲蛇足。同字而必異部者,異其从之之字也。
象形。孔子曰:儿在下。故詰詘。
段注儿在各本作在人。今依《玉篇》。詘各本作屈。誤。今正。舉孔子說證象形也。籒文兼象臂脛。古文奇字則惟象股腳。詰詘猶今云屈曲也。如鄰切。十二部。
凡儿之屬皆从儿。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引申為脮,此儿字像人脮也。《說文》「虎足象人足」,即儿字耳。《左傳》公叔禺人字公為,人即儿字,脮也。禺儿者,猴脮也,名字相應,故字公為。
白话解释
儿,幼子。字形采用“儿”作边旁,像小孩的头盖骨没有密合的样子。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徐灝說:「其形既像人形,斷無支解其體之理,應是字的異構(《說文段注箋》,P.16)。」據此,其左像手臂,右像彎曲的身子、右腳,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戴侗說:「
、
非二字,特因所合而稍變其勢。合於左者,若伯若仲,則不變其本文而為
;合於下者,若兒若見,則微變其本文而為
(《六書故》,P.126)。」此說可參。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儿部

楷書
附检字
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象形。孔子曰:“在人下,故詰屈。”凡儿之屬皆从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