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的说文解字解释
又
yòu又部 部 2画 U+53C8
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于救切頁碼第89頁,第2字續丁孫
又
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𠛱多略不過三也。凡又之屬皆从又。
附注高鴻縉《中國字例》:「字原象右手形,手本五指,只作三者,古人皆以三表多。後借為又再之又,乃通假右助之右以代之。久而成習,乃加人旁作佑,以還右助之原。」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又』字象右手形,金文或加飾符,與『寸』形相同,但並非『寸』字。」
小徐本
段注本
白话解释
又,手。像手抓握的形状。字形只画三根手指的原因,是五根手指排列起来太多,因此略去其二,使字形上手指不超过三个。所有与又相关的字,都采用“又”作边旁。
字形解说
從甲骨文到篆文,都上像五個手指省作三個手指,連著的一豎像手臂,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隸書作,形體發生變化,楷書沿之,也就不易瞭解其初形了。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甲854(甲)

亞又方彝(金)商代晚期

鄭虢仲簋(金)西周晚期

秦公簋(金)春秋中期

十四年陳侯午敦(金)戰國中期

中山王昔鼎(金)戰國晚期

兆域圖銅版(金)戰國晚期

包2.19(楚)

包2.240(楚)

說文‧又部

睡.日甲36(隸)秦

天文雜占1.4(隸)西漢

老子乙233下(隸)西漢

史晨碑(隸)東漢

熹.公羊.僖十年(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𠛱多略不過三也。凡又之屬皆从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