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说文解字解释
耳
ěr耳部 部 6画 U+8033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柔以反頁碼第958頁,第5行,第1字述
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從耳。
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而止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361頁,第5字許惟賢第1026頁,第9字
主聽者也。
段注者字今補。凡語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在古音一部。凡云如此者,急言之曰爾。在古音十五部。如《世說》云聊復爾耳。謂且如此而已是也。二字音義。絶不容相混。而唐人至今譌亂至不可言。於古經傳亦任意塡寫。致多難讀。卽如《論語》一經。言云爾者,謂如此也。言謹爾,率爾,鏗爾者,爾猶然也。言無隱乎爾,一日長乎爾,爾猶汝也。言汝得人焉爾乎,言得人於此否也。《公羊傳・三年問》焉爾,皆訓於此也。全經惟有前言戲之耳,乃而已之訓。今俗刻作汝得人焉耳乎。乃極爲可笑。曹操曰:俗語云生女耳。耳是不足之詞。此古說之存者也。音轉讀爲仍。如耳孫亦曰仍孫是也。
象形。
段注而止切。一部。
凡耳之屬皆从耳。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云爾」者,爾云也,猶如此說也。《孟子》:「然而無有(衍)乎爾(彼),則亦無(衍)有于爾(此)。」生女耳。耳,猶而己也。
白话解释
耳,负责听音的器官。字形像耳廓形状。所有与耳相关的字,都采用“耳”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像人左耳外廓的樣子。金文三例,都像左耳之形,只是其一、二例多了耳竅,更為寫實。第三例似描摩人耳之形,無異圖畫。戰國文字二例,第一例耳朵上、下的邊緣向右延伸,稍失其形;第二例耳上的邊緣向右延伸,內側邊緣向下彎曲,更離其形,不過,大抵看來,仍像人耳之形。篆文
應是承自戰國文字第二例,外像耳朵的邊緣,中有竅,右側邊緣向下延長,不免失形。隸書耳與篆文耳無甚差異。楷書繼之隸書,上、下耳邊橫向延長,形變更大,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鐵138.2(甲)

後1.30.5(甲)

後2.15.10(甲)

續4.26.5(甲)

存下73(甲)

危耳卣(金)商代晚期

亞耳且丁尊(金)西周早期

耳卣(金)西周早期

包2.34(楚)

包2.265(楚)

說文‧耳部

睡虎地簡25.45(隸)秦

老子甲後209(隸)西漢

孫子61(隸)西漢

魏封孔羨碑(隸)曹魏

楷書
附检字
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从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