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古洛切頁碼第44頁,第22字續丁孫
各
異辭也。从口、夂。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各』字,楊樹達以為字从夂从凵,示足有所至之形』。『凵』形象半穴居,所以全字象人從外來至半穴居之住屋。古文字从『凵』和从『口』可以互通,所以甲骨文『各』字也可以从『口』。」
小徐本
段注本
白话解释
各,表示不同个体的词。字形采用“口、夂”会义。夂,表示有人要行进,有人要阻止,两两不相听从。
字形解说
從甲骨文到楷書,字形都是從口、夊。口是坎穴的洞口,不是發聲的人口,古人穴居,故以囗形表示目的地,因而與口字相混淆;夊是止字的倒形,止的本義是腳掌,用以表示步行的人足。從口夊表示人從外來到半穴居的門口。各字假借為指示代詞「各自」之後,轉注為從彳、各聲的「?」字。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甲256(甲)

甲639(甲)

豆閉簋(金)西周中期

師虎簋(金)西周中期

庚贏卣(金)西周早期

𠑇匜(金)西周晚期

包2.140(楚)

說文‧口部

睡虎地簡23.7(隸)秦

老子甲後306(隸)西漢

西陲簡38.3(隸)西漢

史晨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異辭也。从口、夂。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