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的说文解字解释
二
èr二部 部 2画 U+4E8C
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而至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721頁,第1字許惟賢第1183頁,第3字
地之數也。
段注易曰:天一地二。惟初大始。道立於一。有一而後有二。元气初分。輕淸昜爲天。重濁侌爲地。
从耦一。
段注耦各本作偶。誤。今正。偶者,桐人也。凡云偶爾用之。耦者,二人竝耕之偁。故凡奇耦字用之。古書或不拘。許必從其朔也。大徐本無一字。非。耦一者,㒳其一也。㒳畫當均長。今人上短下長便是古文上字。三篆亦三畫均長。而至切。十五部。
凡二之屬皆从二。
古文二。
白话解释
二,表示地的数。由成双的“一”构成。所有与二相关的字,都采用“二”作边旁。“弍”,这是古文写法的“二”。
字形解说
從甲骨文到楷書,除戰國文字、《說文》古文
之外,其形都一致。篆文之形,特別強調二橫長短相同,隸書就不這麼要求,成了上橫短、下橫長;楷書承接隸書,據以為形。以上諸形,都由兩個「一」字構成,以示其義。在六書中屬於同文會意。戰國文字戈、弋二形常相混,證以《說文》古文
,二字都應從弋、二聲。究其所以加弋為形,是使記數明確,不致增添竄改。「二」字既由兩個一字構形,兩橫就應寫得一樣長。如寫成上橫短、下橫長的「二」,就成了上下的「上」字。因古文「上」的寫法,就是上橫短、下橫長,寫成「
」。不過,如今《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也從俗,而定其形為「二」。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甲540(甲)

洹子孟姜壺(金)春秋晚期

東周左𠂤壺(金)戰國

糸敬安心君扁壺(金)戰國

郭.語3.67上(楚)

郭.五.48(楚)

說文古文

說文‧二部

睡虎地簡23.3(隸)秦

春秋事語16(隸)西漢

禮器碑(隸)東漢

光和斛二(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地之數也。从偶一。凡二之屬皆从二。(弍)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