聝的说文解字解释
聝
guó耳部 部 14画 U+805D
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古獲切頁碼第399頁,第23字續丁孫
聝
軍戰斷耳也。《春秋傳》曰:「以爲俘聝。」从耳或聲。
馘
聝或从𩠐。
附注段玉裁注:「今經傳中多从首。」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馘』字,為軍戰斷敵人之首,金文加聲符『或』作『馘』,《說文》或體承此;其後篆形从耳,或因軍制改取敵人之耳。」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古獲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368頁,第2字許惟賢第1029頁,第10字
軍戰𣃔耳也。
段注《大雅》。攸馘安安。傳曰:馘,獲也。不服者殺而獻其左耳曰馘。《魯頌》。在泮獻馘。箋云:馘所格者之左耳。
《春秋傳》曰:㠯爲俘聝。
段注《左傳》成三年文。
从耳。或聲。
段注古獲切。古音在一部。
聝或从𩠐。
段注今經傳中多从首。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引申為斬頭之馘,又引申生人之面亦曰馘,「槁項黄馘」是也。
引申生人之臉亦曰聝,《莊子》「槁項黄馘」。
或作馘。本訓斷耳,引申謂殺頭曰聝,再引申生人之面亦曰聝,如云「槁項黄聝(老人面也)」是也(見《莊子》)。
或作馘。斷耳,引申為已殺之頭,再引申為生人之頭,如《莊子》「槁項黄聝(老人面也)」。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鐵191.1(甲)

粹260(甲)

戈耳觚(金)商代晚期

小盂鼎(金)西周早期

戈冬簋(金)西周中期

多友鼎(金)西周晚期

虢季子白盤(金)西周晚期

說文‧耳部

說文或體

裴岑紀功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軍戰斷耳也。《春秋傳》曰:“以爲俘聝。”从耳或聲。(馘)聝或从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