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的说文解字解释
弋
yì𠂆部 部 3画 U+5F0B
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與職切頁碼第420頁,第1字續丁孫
弋
異體𢍺
橜也。象析木衺銳箸形。从𠂆,象物挂之也。
附注段玉裁改「著」為「者」,並注云:「者,各本作著,不可通,今正。古箸與者無二字,箸即者字。折木之衺銳者為橜,故上體象其衺銳。」「俗用杙為弋,顧用弋為隿射字,其誤久矣。杙者,劉劉杙也,不為橜弋字。弋,象形,故不从木也。」「凡用橜者爲有所表識,所謂楬櫫也。故有物挂之。又若舟之戕𢎄亦是,所以系舟也。故用𪱛爲合體之象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字象橛形。今呼木樁。上象槎枒,丿所以固之。椓於地上,或以繫牲,或以縣物,用途甚廣。」
附注《說文新證》:「象下端尖尖的木棒。大的可以插在地上,或用以測日影;小的用來挖東西。」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與職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2508頁,第1字許惟賢第1091頁,第3字
橜也。
段注《木部》橜下曰:弋也。二篆爲轉注。《爾雅》曰:橜謂之杙。按俗用杙爲弋。顧用弋爲隿射字。其誤久矣。杙者,劉劉杙也。不爲橜弋字。弋象形。故不从木也。
象折木衺銳者形。
段注者各本作著。不可通。今正。古箸與者無二字。箸卽者字。折木之衺銳者爲橜。故上體象其衺銳。
𠂆象物挂之也。
段注凡用橜者爲有所表識。所謂楬櫫也。故有物挂之。又若舟之𢍿𢎄亦是。所以系舟也。故用𠂆爲合體之象形。與職切。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弋,象物能挂也。
雅叉也,挂物之物。
「弋不射宿」=隿。
「戈不射宿」字當作隿。
字形解说
甲骨文的,像插地的木樁。金文三例,較甲文字形為繁。戰國文字之弋,形似戈形,每和戈相混。清人孔廣居以弋形本作
,一豎像弋的斜幹,上
像弋首的小枝,下
像繫物的繩子(《說文疑疑》,P.110)。據此,篆文
雖有所訛變,然尚可析分其形,即
像木樁的幹和小枝,
像繩索,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字經隸書,形變作
,楷書沿之作弋,也就不易瞭解其初形了。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乙807(甲)

河582(甲)

後2.25.8(甲)

前7.31.4(甲)

陳31(甲)

農卣(金)西周中期

戈冬方鼎(金)西周中期

𤼈鐘(金)西周中期

曶鼎(金)西周中期

郭.魯.4(楚)

郭.緇.13(楚)

說文‧𠂆部

睡.日甲40(隸)秦

居延簡甲1667A(隸)西漢

漢印徵西漢

楷書
附检字
橜也。象折木衺銳著形。从𠂆,象物挂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