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的说文解字解释
及
jí又部 部 3画 U+53CA
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巨立切頁碼第89頁,第22字續丁孫
及
異體及
逮也。从又从人。
鉉注徐鍇曰:「及前人也。」
乁
異體乁
古文及。《秦刻石》及如此。
𢎜
亦古文及。
𨕤
亦古文及。
附注郭沫若《文史論集》:「及同逮,即逮捕之意。此為本義,後假為暨與之及,而本義遂失。然考殷周古文,如甲骨文與西周彝銘,暨與義之連詞均用,無用及者,用及為連詞乃後起事。」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又逮人。金文人形移至又形之上,又加義符『彳』,楚文字再加義符『止』。」
小徐本
卷别卷六反切其急反頁碼第245頁,第4行,第2字述
逮也。從又、人。
鍇注臣鍇曰:「及前人也,會意。」
反切………頁碼第245頁,第5行,第1字述
古文及,《秦刻石》及如此。
鍇注臣鍇曰:「此字似甲乙之乙字,頭曲下斜甲,乙,下屈也。秦嶧山會稽山𥓓也。」
反切………頁碼第245頁,第6行,第1字述
古文及。
鍇注臣鍇曰:「似已字,但少曲身。」
反切………頁碼第245頁,第6行,第2字述
亦古文及。
段注本
白话解释
及,从背后追上并抓捕。字形采用“又、人”会义。
字形解说
從甲骨文到楷書,及字字形都是從人,表示被追趕的人;從又,表示從後面的追趕者伸出右手將他抓住。金文或加偏旁「彳」,彳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安步,用以強調追趕的行動。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1

藤花榭本重文2

藤花榭本重文3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段注重文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甲209(甲)

保卣(金)西周早期

曶鼎(金)西周中期

王孫遺者鐘(金)春秋晚期

郭.成.27(楚)

郭.緇.5(楚)

包2.122(楚)

郭.老乙.7(楚)

郭.語2.19(楚)

說文古文

說文古文

說文古文

說文‧又部

睡虎地簡24.18(隸)秦

老子甲16(隸)西漢

曹全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逮也。从又从人。徐鍇曰:“及前人也。”(乁)古文及。《秦刻石》及如此。(𢎜)亦古文及。(𨕤)亦古文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