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勿的说文解字解释

勿的说文解字解释

勿部 部 4画 U+52FF

勿部

4画

U+52FF

文弗切

𣃦

大徐本

卷别卷九下反切文弗切頁碼314頁,第7

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凡勿之屬皆从勿。

𣃦

𣃦勿或从㫃。

附注段玉裁注:「經傳多作物,蓋𣃦之訛也。」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刀,小點象血形。為刎之初文,殺也。」

小徐本

卷别卷十八反切無弗反頁碼780頁,第2行,第1

𣃦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凡勿之屬,皆從勿。

鍇注臣鍇曰:「今《周禮》作物,假借。」

反切………頁碼780頁,第4行,第1

或從㫃作。

鍇注臣鍇曰:「𣃦,旌旗,故從㫃,音偃。」

段注本

卷别卷九下反切文弗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1812頁,第1許惟賢792頁,第4

𣃦州里所建旗。

段注九旗之一也。州里當作大夫士。《周禮》司常。大夫士建物。帥都建旗。州里建旟。許於旟下旣偁州里建旟矣。則此偁大夫士建勿,必也。葢亦一時筆誤耳。《大司馬》。鄉家載物。注云:鄉家,鄉大夫也。《鄉射禮》。旌各以其物。注。襍帛爲物。大夫士之所建也。《士喪禮》。爲銘各以其物。注。襍帛爲物。大夫之所建也。文弗切。十五部。經傳多作物,而假借勿爲毋字。亦有借爲𣳚字者。《禮記》。勿勿乎其欲其饗之。勿勿卽𣳚𣳚,猶勉勉也。

象其柄。

段注謂右筆也。

有三游。

段注謂彡也。三游別於旂九游。旟七游。旗六游。旐四游。

襍帛。

段注句。

幅半異。

段注司常曰:通帛爲旜。襍帛爲物。注云:通帛謂大赤。從周正色。無飾。襍帛者,以帛素飾其側。白,殷之正色。凡九旗之帛皆用絳。按許云幅半異。直謂正幅半赤半白。鄭則云以素飾側。《釋名》則云以襍色綴其邊爲翅尾。說各不同。似許爲長。

所㠯趣民。

段注趣者,疾也。色純則緩。色駁則急。故襍帛所以促民。

故遽偁勿勿。

段注遽《韵會》作宂遽二字。偁舊作稱。今正。凡宂遽偁勿勿。此引伸假借。子下曰: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爲偁。亦是此例。

凡勿之屬皆从勿。

勿或从㫃。

段注經傳多作物。葢𣃦之訛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周禮》作「物」,禁止之弗作弗。

「州里所建旗也」。《周禮》作「物」。禁止之勿當作弗(勿?)。

白话解释

勿,州郡里竖立的旗帜。字形像旗杆,有三条飘带。旗子由杂色布帛构成,旗幅半白半赤。“勿”是用来麾集民众的标识,所以有急速 召集的作用,叫作“勿勿”。所有与勿相关的字,都采用“勿”作边旁。,“勿”的异体字采用“”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都右像曲柄旗桿,左像三條游帶。隸書、楷書承襲篆文構形,字體逐漸趨於方正。勿字後來假借為禁止之詞,於是轉注為「从㫃、勿聲」的「?」字,?為勿的後起形聲字。勿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凡勿之屬皆从勿。(𣃦)勿或从於。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