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止的说文解字解释

止的说文解字解释

zhǐ

止部 部 4画 U+6B62

zhǐ

止部

4画

U+6B62

諸市切

大徐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諸市切頁碼49頁,第16

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凡止之屬皆从止。

附注徐灝注箋:「凡从止之字,其義皆為足趾。許以為象艸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鐘鼎款識・父丁卣》有足跡,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與手之列多略不過三同例。」

小徐本

卷别卷三反切只耳反頁碼145頁,第3行,第1

止下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凡止之屬,皆從止。

鍇注臣鍇曰:「艸木初生,根榦也。」

段注本

卷别卷二上反切諸市切古音第一部頁碼267頁,第1許惟賢118頁,第5

止下基也。

段注與丌同部同義。

象艸木出有阯。

段注止象艸木生有阯。屮象艸木初生形。𡳿象艸過屮枝莖益大。出象艸木益滋上出達也。

故㠯止爲足。

段注此引伸假借之法。凡以韋爲皮韋,以朋爲朋黨,以來爲行來之來,以西爲東西之西,以子爲人之偁皆是也。以止爲人足之偁與以子爲人之偁正同。許書無趾字。止卽趾也。詩麟之止。易賁其止,壯于前止。《士昏禮》北止。注曰:止,足也。古文止爲趾。許同鄭从今文。故不錄趾字。如从今文名,不錄古文銘也。或疑銘趾當爲今文。名止當爲古文。周尚文。自有委曲煩重之字不合於《倉頡》者。故名止者,古文也。銘趾者,後出之古文也。古文禮今文禮者,猶言古本今本也。古本出於周,從後出之古文。今本行於漢,轉從冣初之古文。猶𣜩楷之體,時或有捨小篆用古籒體者也。諸市切。一部。

凡止之屬皆从止。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有停止,有足止,故此部有此兩種字。

下基。古以止為足,《詩》「麟之止」。《說文》無趾字,正當作止。足之印地,其形止作止,足了與止了同,人自頭至足即止,即到底也。

有足止及停止兩義,故止部之字有此兩種義。

白话解释

止,底部的基础。像草木长出地面有根茎的基址一样,所以古人用“止”表示“足”。 所有与止相关的字,都采用“止”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上像五個腳趾省作三個,餘像腳掌、腳跟,屬象形。金文對照甲文字形,大同小異,只是腳跟邊緣的線向右延申,稍失其形。戰國文字二例,不離甲、金文之形。篆文顯承於金文。隸書二例,一全據篆文為形;一大腳趾變為橫線,自失其形,而楷書之止,即沿自後者。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凡止之屬皆从止。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