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支的说文解字解释

支的说文解字解释

zhī

支部 部 4画 U+652F

zhī

支部

4画

U+652F

章移切

𢺶,𠦙,𣏃

大徐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章移切頁碼91頁,第3

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凡支之屬皆从支。

𢺶

異體𠦙𣏃

𢺶古文支。

附注林義光《文源》:「即枝之古文,別生條也。」

小徐本

卷别卷六反切章移反頁碼248頁,第4行,第1

𢺶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凡支之屬,皆從支。

鍇注臣鍇曰:「竹葉下垂也。」

反切………頁碼248頁,第5行,第1

古文支

段注本

卷别卷三下反切章移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465頁,第2許惟賢209頁,第6

𢺶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

段注此於字形得其義也。章移切。十六部。

凡支之屬皆从支。

古文支。

段注上下各分竹之半。手在其中。

白话解释

支,离开竹干的竹枝,即竹节上叉生的细竹枝。字形采用“手”作边旁,像手持不完整的竹子。,这是古文写法的“支”。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之,業已隸化。篆文作,由「」和「」構成。又,是「右手」的本字,此作動詞,作「折取」解;,像竹葉,和「竹」是一字的異體,僅繁簡不同而已,此取其本義。二者相合,可會以折取竹枝之意。《說文》解其形為「从手持半竹」,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有以支、竹古同屬舌聲端紐,二字雙聲,以為形聲,可備一說。隸書作,和戰國文字之一致,頗失其形,楷書據以定體作支,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說文》古文作,將「竹」析開,分別置於「」之上、下,以示其義,和僅繁簡不同而已,從又、竹構形,屬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凡支之屬皆从支。(𢺶)古文支。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