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的说文解字解释
施
shī㫃部 部 9画 U+65BD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十三反切申而反頁碼第560頁,第7行,第2字述
旗皃。從㫃也聲。齊欒施字子旗,知施者旗。
鍇注臣鍇曰:「旗之逶迤也,臣鍇按《白虎通》:古人爲字,使人聞其字則知其名,率皆如此。許愼言欒施知施字訓旗,所以字子旗也。孔子弟子巫馬施亦字子旗。」
段注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式支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242頁,第1字許惟賢第545頁,第5字
旗旖施也。
段注《大人賦》說旌旗曰:又旖旎以招搖。施字俗改爲旎。从尼聲。殊失音理。
从㫃。也聲。
段注式支切。古音在十七部。按經傳叚此爲𢾭𢻱字。𢻱之形,施之本義俱廢矣。《毛傳》曰:施,移也。此謂施卽延之叚借。《大雅》。施于條枚。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新序》(見黃琬傳注)皆引作延。《上林賦》。貤丘陵。下平原。司馬彪曰:貤,延也。按貤丘陵與詩施中谷,施條枚同。貤亦延之叚借。
𠫼欒施字子旗。
段注見《左氏傳》。孔子弟子巫馬施亦字子旗。
知施者旗也。
段注自叚施爲𢻱。而施从㫃之意隱矣。故明之。此二篆各本轉寫譌舛。據全書連綿字通例更正。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漢書》「首施兩端」(施、柁、𩉺等之假字。首尾兩端),首施或作首𢻱。
魯公子尾字施父,施乃柂字,尾後也。《左傳》「施公孫有山氏」、「施邢矦」,《莊子》:「萇弘施」,皆借為夷。施,夷音近。
旗旖施也,旖施即旖旎也,施展=𢻱展,姓施者亦是假借(?)施=柁,又訓尾。《漢書》:「首施兩端」皆即柁、𩉺等字之借,馬尾革曰𩉺。
《漢書》「首施(尾也)兩端」,字當係柁、𩉺之假字。魯公子尾字施父=柁、𩉺。施邢矦=夷。
白话解释
施,旗帜飘动的样子。字形采用“”作边旁,“也”作声旁。齐国欒施字子旗,由此可知施是旗。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從㫃、也聲。「㫃」為旌旗,作為形符,表示義與旗幟有關;「也」為女陰,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篆文、隸書與楷書,構形俱與戰國文字同。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郭.六.16(楚)

說文‧㫃部

睡.為45(隸)秦

相馬經40上(隸)西漢

張景碑(隸)東漢

華山廟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旗皃。从㫃也聲。亝欒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