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的说文解字解释
族
zú㫃部 部 11画 U+65CF
大徐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昨木切頁碼第220頁,第16字續丁孫
族
矢鋒也。束之族族也。从㫃从矢。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族字,丁山以為是氏族社會軍旅組織的遺迹:『族字,从㫃、从矢,矢所以殺敵、㫃所以標眾,其本誼應是軍旅的組織。』春秋以後,『㫃』形上部漸訛為『止』形」
小徐本
卷别卷十三反切昨木切頁碼第562頁,第5行,第1字述
矢鋒也,束之族族也。從㫃,從矢。
段注本
卷别卷七上反切昨木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246頁,第2字許惟賢第547頁,第3字
矢鏠也。
段注今字用鏃。古字用族。《金部》曰:鏃者,利也。則不以爲矢族字矣。
束之族族也。
段注族族,聚皃。《毛傳》云:五十矢爲束。引伸爲凡族類之偁。
从㫃。从矢。
段注會意。
㫃所㠯標眾。眾矢之所集。
段注此說从㫃之意。㫃所以標眾者,亦謂旌旗所以屬人耳目。旌旗所在而矢咸在焉。眾之意也。《韵會》、《集韵》、《類篇》皆引此。而衍一曰从三字。則不可解矣。昨木切。三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象矢所集(丵)。今作鏃,非。鏃,《說文》訓利。○凡相聚之族皆當作丵。
種族=丵。
矢之利處也。種族字當作丵。
白话解释
族,箭头。将箭只捆绑时箭头齐刷刷一片。字形采用“、矢”会义。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從㫃、從矢。㫃為旗幟飄揚的樣子,可聚集眾人;矢為箭,引申可為軍隊。軍隊必有旗幟,故二者相合正表示軍事活動之意。金文構形與甲骨文相同,戰國楚系文字或將「㫃」(、
)訛變為「止」而作「
」形,秦系文字則作「
」,左形似「方」,而為篆文所承。隸書、楷書皆據篆文之形而定。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甲366(甲)

甲948(甲)

後2.26.16(甲)

甲2431(甲)

粹1149(甲)

京津2102(甲)

粹258(甲)

明藏616(甲)

明公簋(金)西周早期

毛公鼎(金)西周晚期

宋公差戈(金)春秋晚期

陳喜壺(金)戰國早期

曾侯乙鐘(金)戰國早期

包2.3(楚)

包2.10(楚)

郭.語3.14(楚)

說文‧㫃部

睡.為25(隸)秦

老子乙前55下(隸)西漢

禮器碑(隸)東漢

尹宙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矢鋒也。束之族族也。从㫃从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