泝的说文解字解释
泝
sù水部 部 8画 U+6CDD
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桑故切頁碼第370頁,第28字續丁孫
㴑
異體𣶮、泝、溯
逆流而上曰㴑洄。㴑,向也。水欲下違之而上也。从水㡿聲。
遡
㴑或从朔。
附注高翔麟字通:「泝,即㴑之省文。」《集韻・莫韻》:「㴑,或作遡、溯。」按:今通用「溯」為正體。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桑故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2221頁,第3字許惟賢第966頁,第9字
逆流而上曰㴑洄。
段注《秦風》傳曰:逆流而上曰遡洄。順流而涉曰遡游。《釋水》同。涉作下。
㴑向也。
段注向當作鄉。淺人所改也。漢人書向背字皆作鄉。不作向。《中庸》素隱注曰:素讀爲攻城攻其所傃之傃。傃猶鄉也。按遡者,從其朔。傃者,從其素。故字从朔,从素。
水欲下,違之而上也。
段注此釋洄字之義。洄違曡韵。
从水。㡿聲。
段注桑故切。五部。
㴑或从辵朔。
段注朔亦聲也。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說文‧水部

說文或體

楷書
附检字
逆流而上曰㴑洄。㴑,向也。水欲下違之而上也。从水㡿聲。(遡)㴑或从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