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他達切、徒蓋切頁碼第342頁,第16字續丁孫
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凡大之屬皆从大。
附注王筠釋例:「此謂天地之大,無由象之以作字,故象人之形以作大字,非謂大字即是人也。」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下反切徒葢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966頁,第1字許惟賢第860頁,第1字
天大。地大。人亦大焉。
段注依《韵會》訂。
象人形。
段注《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按天之文从一大。則先造大字也。人儿之文但象臂脛。大文則首手足皆具。而可以參天地。是爲大。徒葢切。十五部。
古文𦓐也。
段注大下云古文𦓐。𦓐下云籒文大。此以古文籒文互釋。明衹一字而體稍異。後來小篆偏旁或从古,或从籒。故不得不殊爲二部。亦猶从人从儿必分系二部也。然則小篆作何字。曰:小篆作古文也。
凡大之屬皆从大。
白话解释
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所以“大”字像人的形象。大,这也是古文写法的“才”字。所有与大相关的字,都采用“大”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像人正面跨立的樣子。金文
,顯承甲文而來。戰國文字第一例,以平直線條表現,仍不失為象形。第二例,上身和下身分開,不免失形;第三例,上下截然兩分,更失其形。篆文
,最似金文之形,像有頭、雙手、身軀、雙腳,以跨立之形示義。字經隸書,分作
、
二形,前者似仍能保持人跨立之形,後者則左、右橫畫上翹,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楷書沿之隸書第一例而定體。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甲387(甲)

粹112(甲)

大保方鼎(金)西周早期

㝬簋(金)西周晚期

師同鼎(金)西周晚期

妾子𧊒壺(金)戰國晚期

集脰鎬(金)戰國晚期

曾1正(楚)

包2.2(楚)

說文‧大部

睡虎地簡24.18(隸)秦

老子甲147(隸)西漢

春秋事語10(隸)西漢

孔龢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他達切)也。凡大之屬皆从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