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的说文解字解释
使
shǐ人部 部 8画 U+4F7F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十五反切瑟耳反頁碼第675頁,第6行,第1字述
令也。從人吏聲。
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疏士切古音第一部頁碼第1504頁,第1字許惟賢第660頁,第4字
令也。
段注大徐令作伶。誤。令者,發號也。《釋詁》。使,從也。其引伸之義也。按許書無駛𩢲字。《左傳》。吏走問諸朝。本作使走問諸朝。古注。使,速疾之意也。又鬯部𩰢,烈也。讀若迅。葢此二字卽今之駛𩢲字乎。《水部》沑,水吏也。吏同使。謂水疾。
从人。吏聲。
段注疏士切。一部。
白话解释
使,摆布,命令。字形采用“人”作边旁,采用“吏”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從又,像持獵叉之形。古文字吏、事、史三字同源,是「事」之初文,亦是「使」的初文。金文二例,前者承之甲文,上體應是獵叉之變形;後者亦承之甲文,上端亦是獵叉之變形,下端增益「辵」字,亦表示獵事,與從「又」同義。戰國文字二例,前者承自金文第一例,上端為獵叉之變形,增益「人」形;後者右體上端亦為獵叉之變形,增益「人」形。篆文承自戰國文字第二例,上端獵叉曲筆變作橫筆。隸書承自篆文,右體下端「又」字變作交叉二筆。楷書承之隸書而定體。甲文、金文第一例,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金文第二例以下,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甲68(甲)

𦅫鎛(金)春秋中期

中山王昔鼎(金)戰國晚期

十三年壺(金)戰國晚期

上(1).䊷.12(楚)

說文‧人部

睡虎地簡12.46(隸)秦

老子甲37(隸)西漢

漢印徵西漢

定縣竹簡63(隸)西漢

華山廟碑(隸)東漢

熹.詩.伯兮(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伶也。从人吏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