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𡥐 、 𠭆
《唐韻》:疏士切;《集韻》、《韻會》:爽士切;《正韻》:師止切,𡘋音史 —— 令也、役也。《易・兌卦》:悅以使民㊟〔「悅以使民」為《詩・東山》句,非《易・兌卦》之文〕。《禮・曲禮》:六十曰耆,指使。【註】指事使人也。《管子・樞言篇》:天以時使,地以材使,人以德使,鬼神以祥使,禽獸以力使。
又,《集韻》:疏吏切;《正韻》:式至切,𡘋音𩢲 —— 遣人聘問曰使。《前漢・韓信傳》:發一乗之使,下咫尺之書。又,《鬼谷子・抵巇篇》:聖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訓》:四時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义又,《諡法》:治民克盡、嚴篤無私曰使。
义本作𠉕。《六書統》:从人、从事,令人治事也。
康熙字典注解
〔使〕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使〕字拼音是shǐ,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吏,五行属金。
〔使〕字造字法是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是命令。
〔使〕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ǐ] ⑴ 用⑵ 派,差谴⑶ 让,令,叫⑷ 假若⑸ 奉命办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