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的说文解字解释
巨
jù工部 部 4画 U+5DE8
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其呂切頁碼第148頁,第8字續丁孫
巨
規巨也。从工,象手持之。
榘
異體矩
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
𢀓
異體㠪、𢀑
古文巨。
附注高鴻縉《中國字例》:「工象榘形,為最初文,自借為職工、百工之工,乃加畫人形以持之……後所加之人形變為夫,變為矢,流而為矩,省而為巨。後巨又借為巨細之巨,矩復加木旁作榘,而工與巨後因形歧而變其音,於是人莫知其朔矣。」
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水許反頁碼第379頁,第2行,第2字述
規巨也。從工,象手持之形。
鍇注臣鍇曰:「今獨音炬,指事。」
反切………頁碼第379頁,第2行,第3字述
古文巨。
反切………頁碼第379頁,第3行,第1字述
巨或從木、矢。矢者,其中正也。
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其呂切古音第五部頁碼第802頁,第1字許惟賢第357頁,第4字
規巨也。
段注《周髀筭經》曰:圜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爲句廣三。股脩四。徑隅五。旣方其外。半之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㒳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用矩之道。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湥。臥矩以知遠。環矩以爲圓。合矩以爲方。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方數爲典。以方出圓。按規矩二字猶言法度。古不分別。規圜矩方者,圜出於方。圜方皆出於矩也。《夫部》曰:規,有法度也。不言圜曰規。《考工記》。斬轂之道必矩其陰陽。注。矩謂刻識之也。凡識其廣長曰矩。故凡有所刻識皆謂之矩。
从工。象手持之。
段注謂也。其呂切。五部。按後人分別巨,大也。矩,法也,常也。與《說文》字異。其呂切,《唐韵》也。《廣韵》作矩,榘。入九麌。俱雨切。又云:《說文》又其呂切。此出《說文》音隱。
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
段注《矢部》曰:有所長短。以矢爲正。按今字作矩省木。
古文巨。
段注此爲象手持之。小篆變之。取整齊耳。《大學》。絜矩之道。注云:矩或作巨。此古文之遺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巨(規巨)、鉅,此二字《說文》皆有本義,非大也。凡規从夫,以身長短為度。夫,大也(大,人也)。巨亦工,象手持之,亦有人在,故訓為大。尋、丈、尺、寸皆然。
巨細之巨或作鉅,皆為借字,其實乃父之假借。漢偁父為大人(今稱小卷之物曰子)。巨公者,父公也。大官稱父,祈父是也。渠魁者,父魁也,猶今偁囗囗囗也。漢官多稱父,又多稱巨(王莽號巨君),則巨猶父,惟父之號在下,巨在上。(……)
巨大之義,亦用矩字為之,然皆非本字。規巨,所以度量者,古人之度、量類,皆以人身之長短為象,故規字从夫,夫从大(大,人也),巨之訓大或由此來。(巨象手持工,亦有人在,故亦訓為大乎?)
白话解释
巨,常与规并用的矩。字形采用“工”作边旁,像手持矩的样子。榘,这是“巨”的异体字,字形采用“巨、木、矢”会义;矢, 表示中正。
,这是古文写法的“巨”字。
字形解说
巨字本作「工」,像畫方形的矩尺,引申為百工、職工之意,而分化出「從大持巨」的「」字(參考高鴻縉說法),字或省去大字作「巨」。金文字形從大持巨。從大,指持巨的人;從巨,像畫方形的矩尺。字或從夫巨,以大、夫義近而互通,仍像人持巨之形。字或作「從工、像手把之形」的巨字。戰國文字、篆文、《說文》古文皆承金文巨字而來,而《說文》或體則承金文「
」字,偏旁訛變「從矢」,又以「矩」字引申為行為端正之意,而轉注為「從木、矩聲」的榘字。隸書、楷書字形又承篆文字形而來。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1

藤花榭本重文2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伯矩盉蓋(金)西周早期

伯矩盤(金)西周早期

伯矩卣(金)西周早期

伯矩鬲(金)西周早期

裘衛盉(金)西周中期

𨟭侯少子簋(金)春秋晚期

曾172(楚)

郭.語4.14(楚)

說文古文

說文‧工部

說文或體

睡虎地簡8.5(隸)秦

相馬經2下(隸)西漢

漢印徵西漢

張遷碑陰(隸)東漢

北海相景君銘(隸)東漢

衡方碑(隸)東漢

魏封孔羨碑(隸)曹魏

楷書
附检字
規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榘)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𢀓古文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