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的说文解字解释
胞
bāo包部 部 9画 U+80DE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十七反切浦包反頁碼第753頁,第4行,第1字述
兒生裹也。從肉、包。
段注本
卷别卷九上反切匹交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734頁,第1字許惟賢第759頁,第1字
兒生裹也。
段注包謂母腹。胞謂胎衣。《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箋云:今我獨不得父皮膚之氣乎。獨不處母之胞胎乎。《釋文》胞音包。今俗語同胞是也。其借爲脬字,則讀匹交切。脬者,旁光也。腹中水府也。
从肉包。
段注包子之肉也。不入《肉部》者,重包也。包亦聲。匹交切。古音在三部。
白话解释
胞,婴儿生在其中的娘胎。字形采用“肉(月)”作边旁,采用“包”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從肉、包,包亦聲。從「肉」,表示與人或動物有關;「包」表示音讀,也兼有包裹的意思。隸書、楷書都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包部

楷書
附检字
兒生裹也。从肉从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