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疏的说文解字解释

疏的说文解字解释

shū

𠫓部 部 12画 U+758F

shū

𠫓部

12画

U+758F

所葅切

大徐本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所葅切頁碼491頁,第4

異體

疏通也。从𡿮从疋,疋亦聲。

附注朱駿聲《通訓定聲》:「㐬者,子生也;疋者,破包足動也。孕則塞,生則通,因轉注為開通分遠之誼。」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八反切色居反頁碼1144頁,第1行,第2

疏通也。從巟,從疋,疋亦聲。

鍇注臣鍇曰:「《白虎通》:『書之教也。』疋,疏也。會意。」

段注本

卷别卷十四下反切所葅切古音第五部頁碼2975頁,第4許惟賢1291頁,第10

疏通也。

段注《疋部》曰:𤕟,通也。疏與𤕟音義皆同。皆从疋者,疋所以通也。鄭注《月令・明堂位》,薛解《西京賦》張注《靈光殿賦》皆訓疏爲刻鏤。古𤕟𤴙三字通用矣。疏之引申爲疏闊,分疏,疏記。

从㐬。从疋。疋亦聲。

段注所葅切。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子倒生足先出,似不通,而竟出育則通矣。

从㐬(𠫓),亦訓通,與徹誼同。倒生不易通而竟通者,故訓通。

从疋,疋,足也。足先出則全身竟亦出(?),故訓通。

从疋,疋,足也。足先出則全身竟亦出,故訓通。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至楷書字形皆為從、疋聲。「」為?之或體,?從倒子構形,義為生子,引申有通暢之義。「疋」為足,與行走有關,引申而有通順義,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篆文作「」,上下相連一筆,故標準字作「」,而大陸通行規範字則作「」,斷為一點一橫。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通也。从𡿮从疋,疋亦聲。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