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樹的说文解字解释

樹的说文解字解释

shù

木部 部 16画 U+6A39

shù

木部

16画

U+6A39

常句切

𡬾

大徐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常句切頁碼184頁,第19

樹生植之緫名。从木尌聲。

𡬾

𡬾籒文。

小徐本

卷别卷十一反切時遇反頁碼458頁,第3行,第1

𡬾木生植之總名。從木尌聲。

鍇注臣鍇曰:「樹之言竪也,故《詩傳》曰:『夏后樹鼓。』《周禮》有『井樹』,謂井之周幹也。」

反切………頁碼458頁,第4行,第1

籒文。

段注本

卷别卷六上反切常句切古音第四部頁碼991頁,第2許惟賢437頁,第7

𡬾木生植之緫名也。

段注植,立也。假借爲尌豎字。

從木。尌聲。

段注形聲包會意。常句切。四部。

籒文。

段注籒文從豆不從豈者。豆柄直。亦有直立之義。豆與壴同在四部。爲龤聲。寸則謂手植之也。

白话解释

树,播种、培育、种植等农事的总称。字形采用“木”作边旁,采用“尌”作声旁。,这是籀文写法的“樹”字。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或作「」,從又(手)持木,像用手植木的樣子。甲骨文又作「」、「」,從力、聲。又從木、豆聲。力從手出,故與手義類可通;豆本為盛食的器皿,於此比擬樹木挺立的樣子。植樹挺立必用力,所以從力與從又同意。金文則作「」、「」,皆從又(手)、?聲,將「木」改作「」。㞢為艸木初生的樣子,與木同類義通。戰國秦系文字則作從寸、?聲的「」,楚系文字作從攵、聲的「」。寸、攵與手義近可通。《說文》篆文則增一「木」形,而為從木、尌聲,而收錄的古文字形,與戰國秦系文字相近,只是左上部件「㞢」和「木」的差別而已。隸書、楷書皆據篆文字形而定。在六書中,除甲骨文「」屬於異文會意外,其餘諸字皆屬於形聲兼會意。規範字作「树」。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生植之緫名。从木尌聲。(𡬾)籀文。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