烝的说文解字解释
火部 部 10画 U+70DD
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煑仍切古音第六部頁碼第1920頁,第6字許惟賢第839頁,第3字
火气上行也。
段注此烝之本義。引申之則烝,進也。如詩《信南山・甫田》傳,《泮水》箋是也。又引申之則久也,眾也。久之義如《釋詁》曰烝塵也,《東山》傳曰烝窴也,《常棣》傳曰烝塡也皆是。鄭云古聲窴塡塵同。是也。眾之義如《東山》烝在栗薪傳,《烝民》傳是也。又引申之則君也。《釋詁》及《文王有聲》傳是也。又厚也。《泮水》傳曰烝烝,厚也是也。《左傳》凡下婬上謂之烝。
从火。㞼聲。
段注煑仍切。六部。《經典》多叚蒸爲之者。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訓塵、訓眾、訓厚,皆䚮字之假借。訓君或作蒸,林蒸或作烝(上淫曰烝,猶下淫曰燒灰也)。
火氣上行也,引申訓進。訓塵,訓填、訓衆、訓厚者皆=仍。
訓塵、填、衆、厚者,皆仍之假也。
白话解释
烝,像蒸笼里火气上升的样子。字形采用“火”作边旁,“丞”是声旁。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熹.詩.東山(隸)東漢

段簋(金)西周中期

包2.257(楚)

說文‧火部

老子甲後283(隸)西漢

一號墓竹簡125(隸)西漢

鮮于璜碑(隸)東漢

朝侯小子殘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火气上行也。从火丞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