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的说文解字解释
邑部 部 14画 U+912D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十二反切直敬反頁碼第532頁,第2行,第1字述
京兆縣,周厲王子友所封。從邑奠聲。宗周之滅,鄭徙潧、洧之上,今新鄭是也。
鍇注臣鍇按:鄭初封在今華州,杜預云:「後徙滎陽宛陵縣西南新鄭城。𭄘熈《釋名》曰:「鄭,町也,其地町然平也。」
段注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直正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1143頁,第4字許惟賢第504頁,第4字
京兆縣。
段注二志同。今陜西同州府華州州城北有故鄭城。
周厲王子友所封。
段注《前志》曰:周宣王弟鄭桓公邑。
从邑。奠聲。
段注直正切。十一部。
宗周之滅。鄭徙潧洧之上。今新鄭是也。
段注桓公友之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取虢鄶鄢蔽補丹依疇歷華十邑之地。右雒左濟。前華後河。食溱洧焉。從其故名曰鄭。至漢爲河南郡新鄭。二志同。今河南開封府新鄭縣西有故鄭城。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古無舌上音,讀為定,故奠又為定。至於鄭重字,乃雙聲(丁寧反覆也),古人鄭重與今鄭重意别,古人鄭重字有重疊意。「放鄭聲」,放鄭重(引長)之聲,與今人輕重之解别。○《廣雅》「㞟,重也。」
鄭聲,非云鄭國之聲,乃鄭重之聲(重疊其聲)。[服]虔注云:「躑躅(鄭重)之聲」。朱子誤解鄭聲為鄭國之聲,乃拘「鄭聲淫」一句,將鄭風盡為淫詩矣。
鄭重(雙聲)二字古訓為緟。「放鄭聲」者,古訓鄭重之聲,即緟聲也(即引長之聲)。醫書謂病人糊涂之聲曰鄭聲,古無舌上音,鄭讀如定,故奠又訓定。
白话解释
郑,京兆尹郡的一个县。是周厉王儿子友的封地。字形采用“邑”作边旁,采用“奠”作声旁。西周灭亡时,郑武公迁徙到潧水、洧水一带,今天的新郑县就是这个地方。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鄭同媿鼎(金)西周晚期

哀成叔鼎(金)春秋晚期

曾151(楚)

新乙1.32、23(楚)

說文‧邑部

睡虎地簡47.37(隸)秦

馬王堆三號墓簡(隸)西漢

武威簡.士相見6(隸)西漢

天文雜占末.中(隸)西漢

西狹頌(隸)東漢

熹.春秋.僖十一年(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京兆縣。周厲王子友所封。从邑奠聲。宗周之滅,鄭徙潧洧之上,今新鄭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