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的说文解字解释
土部 部 9画 U+57CE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六反切示征反頁碼第1068頁,第4行,第1字述
㠯盛民也。從土、成,成亦聲。
鍇注臣鍇按:《古今注》曰:「城,盛也,所以盛受人物。」此會意。
反切………頁碼第1068頁,第5行,第1字述
籒文城從𩫖。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氏征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2752頁,第2字許惟賢第1196頁,第4字
㠯盛民也。
段注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
从土成。
段注《左傳》曰: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
成亦聲。
段注氏征切。十一部。
籒文城。从𩫏。
白话解释
城,用来容纳万民的系列建筑群。字形采用“土、成”会义,“成”也是声旁。
字形解说
先秦文字裡的「城」字,有兩類構形,一類從,一類從土。
像四面建有城樓之城邑,在「城」的涵義裡,從
、從土,義近通用,均表示外有城垣之都邑。周原甲骨、西周金文「城」字從
、從成;戰國金文、從土、從成。戰國中晚期楚簡則兩類並見,到戰國晚期秦簡文字始定形為從土、從成之左右結構,與篆文相同。籀文則上承周原甲骨、金文與戰國文字從
一類文字,隸書、楷書繼承篆文。《說文‧土部》:「城,以盛民也。从土、成,成亦聲。」「城」字從
、從土,都表示與外有城垣之都邑相關;從成,表示音讀,兼表安置之意,本義為城牆。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兼形聲。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班簋(金)西周早期

元年師兌簋(金)西周晚期

散氏盤(金)西周晚期

𠫑羌鐘(金)戰國早期

包2.100(楚)

包2.4(楚)

說文籀文

說文‧土部

睡虎地簡12.49(隸)秦

天文雜占1.2(隸)西漢

熹.春秋.哀五年(隸)東漢

曹全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聲。(𩫨)籀文城从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