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的说文解字解释
壇
tán土部 部 16画 U+58C7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六反切特丹反頁碼第1073頁,第3行,第2字述
祭壇場也。從土亶聲。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徒干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2770頁,第1字許惟賢第1204頁,第3字
祭壇場也。
段注《祭法》注。封土曰壇。除地曰墠。《楚語》。屛攝之位。壇場之所。韋注。屛攝,爲祭祀之位也。除地曰場。《漢・孝文帝紀》。其廣增諸祀壇場珪幣。師古曰:築土爲壇。除地爲場。按墠卽場也。爲場而後壇之。壇之前又必除地爲場。以爲祭神道。故壇場必連言之。宋本作祭場也。無壇字。非是。若《祭法》壇與墠則異地。場有不壇者。壇則無不場也。
从土。亶聲。
段注徒干切。十四部。
白话解释
壇,祭场。字形采用“土”作边旁,“亶”是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壇」從土、亶聲。與篆文構形同,篆文作「」,楷書從篆文作「壇」。漢印作「
」,右上「㐭」形作「
」,漢隸漸漸訛變從「面」。段注本《說文‧土部》:「壇,祭壇場也。从土、亶聲。」從土,表示與土地狀態相關;亶(ㄉㄢˇ)本義為多穀,引申有「厚」、「高」之義;從亶,表示音讀,兼表「高出」之義,本義為用土石築起的高臺。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規範字作「坛」。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土部

上谷府卿墳壇題字(隸)西漢

漢印徵西漢

華山廟碑(隸)東漢

鮮于璜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祭場也。从土亶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