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疾容切頁碼第267頁,第10字續丁孫
从
異體𠚪
相聽也。从二人。凡从之屬皆从从。
附注段玉裁注:「从者,今之從字,從行而从廢矣。……許書凡云『从某』,大徐作『从』,小徐作『從』。」徐灝注箋:「从、從古今字,相聽猶相從。」《玉篇・从部》:「从,今作從。」按:甲、金文「从」、「比」同字,後分化為二。從二人,本義為相隨。後增辵以表行義。今為「從」的簡化字。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疾容切古音第九部頁碼第1541頁,第1字許惟賢第676頁,第2字
相聽也。
段注聽者,聆也。引伸爲相許之偁。《言部》曰:許,聽也。按从者今之從字。從行而从廢矣。《周禮》司儀。客从拜辱於朝。陸德明本如此。許書凡云从某。大徐作从。小徐作從。江氏聲曰:作从者是也。以類相與曰从。
从二人。
段注疾容切。九部。以今音言之。从亦可去聲。
凡从之屬皆从从。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服從當作从。惟隨行作從,其餘皆作从。縱横之縱由隨行引申,直行也。
相听也。從,随行也。除随行外皆當作从。服从、从順、隨從。
除隨行作從外,皆當作从。
字形解说
甲骨文或作「」,從二人相隨;或作「
」,從彳、从聲,彳為道路,表示行走,字形也像二人前後相隨的樣子。金文或作從二人相隨,或作從辵、从聲,或作從止、从聲。「彳」、「辵」、「止」都表示行走,構意相同。戰國文字仍作從辵、从聲及從止、从聲的字形。篆文則分作二字,一為從二人的「
」,一為從辵、从聲的「
」。實者「从」為初文,「從」為後起形聲字。隸書則作二人的「
」,或作「
」、「
」,前者乃是將辵字析為「彳」、「止」二形,後者則是將辵隸定為「
」,形構之意並無不同。楷書則取彳止分開的「從」形。在六書中,從二人的「从」為同意會意,而從辵、从聲的「從」或「
」,則是形聲兼會意。規範字,義為「跟隨」、「隨侍者」、「從容」,作「从」;又「從橫」(縱橫)義則對應作「纵」。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甲1035(甲)

甲1124(甲)

甲2279(甲)

乙4936反(甲)

宰椃角(金)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大豕馬簋(金)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作任氏簋(金)西周早期

郭.忠.5(楚)

說文‧从部

漢印徵西漢

楷書
附检字
相聽也。从二人。凡从之屬皆从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