齍的说文解字解释
齍
zī皿部 部 19画 U+9F4D
大徐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卽夷切頁碼第157頁,第5字續丁孫
齍
黍稷在器以祀者。从皿亝聲。
附注容庚《金文編》:「齍,或从鼎,鼎之方者。」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攷釋》:「攷之《周官》如『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藉,以時入之,以供齍盛。』又『舂人掌供米物,祭祀共其齍盛之米。』齍盛者,齍之所盛也。據此足知齍之所盛實為稻粱而非黍稷。」
小徐本
卷别卷九反切子思反頁碼第397頁,第6行,第2字述
黍稷在器以祀者。從皿齊聲。
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卽夷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844頁,第3字許惟賢第374頁,第4字
黍稷器。所㠯祀者。
段注各本作黍稷在器以祀者。則與盛義不別。今从《韵會》本。按《周禮》一書。或兼言齍盛。或單言齍,單言盛。皆言祭祀之事。他事絕不言齍盛。故許皆云以祀者。兼言齍盛。若《甸師》,春人,《肆師》,小祝是也。單言齍。若《大宗伯》、《小宗伯》,大祝是也。單言盛。若饎人,廩人是也。《小宗伯》逆齍注云:受饎人之盛以入。然則齍盛可互偁也。《甸師》注云:秶,稷也。穀者稷爲長。是以名云:《肆師》注云:秶,六穀也。大祝注云:秶號謂黍稷皆有名號也。春人注云:齍盛謂黍稷稻粱之屬。可盛以爲簠簋實。經文齍字,注三易爲秶。而《小宗伯》六齍注云:齍讀爲秶。六秶謂六穀。黍稷稻粱麥苽。此則易齍爲秶之恉。謂齍秶古今字也。考《毛詩・甫田》作齊,亦作齍。用古文。《禮記》作秶盛。用今文。是則齍秶爲古今字憭然。《左傳》作秶盛。則用今字之始。《左傳》曰:絜秶豐盛。毛曰:器實曰齍。在器曰盛。鄭注《周禮》。齍或專訓稷。或訓黍稷稻粱。盛則皆訓在器。是則齍之與盛別者,齍謂穀也。盛謂在器也。許則云器曰齍。實之則曰盛。似與毛,鄭異。葢許主說字。其字从皿。故謂其器可盛黍稷曰齍。要之齍可盛黍稷,而因謂其所盛黍稷曰齍。凡文字故訓引伸每多如是。說經與說字不相妨也。
从皿。𠫼聲。
段注𠫼,禾麥吐𥝩上平也。形聲包會意。卽夷切。十五部。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戍B180鼎(金)商代晚期

厚趠方鼎(金)西周早期

昜妻皿方鼎(金)西周早期

伯六司辛方鼎(金)西周早期

仲B207父鬲(金)西周中期

說文‧皿部

老子乙前11上(隸)西漢

楷書
附检字
黍稷在器以祀者。从皿齊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