盥的说文解字解释
盥
guàn皿部 部 16画 U+76E5
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五上反切古玩切古音第十四部頁碼第849頁,第3字許惟賢第376頁,第7字
澡手也。
段注《水部》曰:澡,洒手也。《禮經》多言盥。《內則》。每日進盥。五日請浴。三日具沐。其閒面垢請靧。足垢請洗。是則古人每旦必洒手。而洒面則不必旦旦爲之也。《大學》有湯之盤。卽《特牲》、《內則》之盥槃。故其銘曰日日新。凡洒手曰澡,曰盥。洒面曰頮。濯髮曰沐。洒身曰浴。洒足曰洗。
从臼水臨皿也。
段注會意。皿者,《禮經》之所謂洗。《內則》之所謂槃也。《內則》注曰:槃,承盥水者。《禮經》注曰:洗,承盥。洗者,棄水器也。古玩切。十四部。
《春秋傳》曰:奉匜沃盥。
段注《左傳》僖卄三年文。匜者,柄中有道可以注水。《內則》亦云:請沃盥。沃者,自上澆之。盥者手受之而下流於槃。故曰臼水臨皿。此引傳說字形之意。《特牲》經曰:尸盥。匜水實于槃中。簞巾在門內之右。注。設盥水及巾。尸尊不就洗。又不揮。謂不就洗。故設匜水。水實於匜。匜實於槃也。不揮故設巾。巾實於簞也。古之盥手者用匜澆手。水下流於洗。洒爵者用匜澆爵中。覆水於洗。盥連揮手令乾而已。故《禮經》盥不言帨手。尸尊則帨。敬老則盥卒授巾也。匜之水勺於罍。《少牢》注曰:凡設水用罍。沃盥用枓。禮在此也。是則常用爲匜爲槃。《禮器》爲枓爲洗。又云:洗者,統洗爵而名之也。設水之器。《禮器》爲罍。常用未聞。
白话解释
盥,洗手。字形采用“、水、皿”会义,表示双手捧水在洗盆上方洗手。《春秋左传》上说,“(怀嬴)捧着匜浇水,(重耳)则接水洗手。”
字形解说
甲骨文像在盆中洗手的樣子。金文、篆文皆從「?」(ㄐㄩˊ jú)、「水」臨「皿」,即掬水在水盆上洗手。隸書、楷書都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夆叔匜(金)春秋早期

楚季哶盤(金)春秋

說文‧皿部

武威簡.燕禮17(隸)西漢

熹.儀禮.鄉飲酒(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澡手也。从𦥑水臨皿。《春秋傳》曰:“奉𠤷沃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