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致的说文解字解释

致的说文解字解释

zhì

夊部 部 10画 U+81F4

zhì

夊部

10画

U+81F4

陟利切

𦤶,𦤺

大徐本

卷别卷五下反切陟利切頁碼173頁,第19

異體𦤶𦤺

致送詣也。从夊从至。

附注王筠句讀:「至亦聲。」王玉樹拈字:「今俗作𦤶。」

附注邵瑛羣經正字:「致,今經典从攵作𦤶。」

附注《說文新證》:「金文从人至,至亦聲;人形下或加『止』形。秦文字人形或與止形分離。」

小徐本

卷别卷十反切陟利反頁碼430頁,第7行,第1

致送詣也。從夊,從至。

鍇注臣鍇曰:「《春秋左傳》:『叔孫如宋致女。』又:『齊使來致郈。』皆送致之也,會意。」

段注本

卷别卷五下反切陟利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928頁,第3許惟賢410頁,第5

致送詣也。

段注《言部》曰:詣,候至也。送詣者,送而必至其処也。引伸爲召致之致。又爲精致之致。《月令》必工致爲上是也。精致,漢人衹作致。《糸部》緻字,徐鉉所增。凡鄭注俗本乃有緻。

从夊。从至。

段注夊猶送也。陟利切。十五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精致不當作緻。

工致猶今言到家,言其善。

引申為精致,俗作緻,非。

字形解说

金文字形從人、至聲。從人,與人的行為有關;至聲,聲兼義,表示到達。從人、至聲,表示送達之意。字或於人字下加「止」,止為人的腳掌。戰國文字「人止」分離,止字形變為夂,夂字本義為從後面趕上來,此指到達的行動。篆文從夊、至聲,從夊本義是行動遲緩,此指行動而言。隸書承戰國文字字形而來。楷書承篆文字形而來,而改從夊為從夂。俗寫從攴作「致」。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送詣也。从夊从至。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