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的说文解字解释
經
jīng糸部 部 13画 U+7D93
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九丁切頁碼第432頁,第5字續丁孫
經
織也。从糸巠聲。
附注姚文田、嚴可均校議:「經,《御覽》卷八百二十六引作『織從絲也。』此脫『從絲』二字。從與縱同。」徐灝注箋:「下文云:『緯,織橫絲也。』則此似當有『從絲』二字。」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九丁切頁碼第1026頁,第5行,第2字述
織也。從糸巠聲。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九丁切古音第十一部頁碼第2574頁,第3字許惟賢第1120頁,第8字
織從絲也。
段注從絲二字依《太平御覽》卷八百二十六補。古謂橫直爲衡從。《毛詩》云衡從其畝是也。字本不作縱。後人妄以代之。分別其音有慈容,足容之不同。《韓詩》作橫由其畝。其說曰東西耕曰橫。南北耕曰由。由卽從也。何必讀如𨌰乎。織之從絲謂之經。必先有經而後有緯。是故三綱五常六藝謂之天地之常經。《大戴禮》曰:南北曰經。東西曰緯。抑許云絞,縊也。縊,經也。縊死何言經死也。謂以繩直縣而死。從絲之義之引申也。平者,立者皆得謂之從。按獨言從絲者,蒙上文專言帛。以謂布之有從縷同也。
从糸。巠聲。
段注九丁切。十一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經典之經,古人以絲綫編竹簡,猶今綫訂書也,經常、經脉,乃巠之借;巠,水脈也。
經、緯,引申為横、直之稱。
白话解释
经,纺织。字形采用“糸”作边旁,采用“巠”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像繃在織布機上的三條直線,是古人織布機不變的基本形式,後左旁加上「糸」,明白地表示織的是絲。戰國文字左「糸」右「巠」。篆文從糸、巠聲。從「糸」,指絲的材質;「巠」除表示音讀,也兼有直而長的意思。隸書、楷書都與篆文同。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毛公鼎(金)西周晚期

虢季子白盤(金)西周晚期

齊陳曼簠(金)戰國早期

天策(楚)

包2.268(楚)

說文‧糸部

泰山刻石(篆)秦

繹山碑(篆)秦

睡.為41(隸)秦

老子甲後459(隸)西漢

縱橫家書127(隸)西漢

華山廟碑(隸)東漢

熹.易.尾題(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織也。从糸巠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