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莫狄切頁碼第431頁,第1字續丁孫
糸
異體糹
細絲也。象束絲之形。凡糸之屬皆从糸。讀若覛。
鉉注徐鍇曰:「一蠶所吐爲忽,十忽爲絲。糸,五忽也。」
𢆯
古文糸。
附注按:甲骨文「絲」、「糸」、「幺」,原是一字。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五反切莫狄切頁碼第1025頁,第6行,第1字述
細絲也。象束絲之形。凡糸之屬皆從糸。讀若覛。
鍇注徐鍇曰:「一蠶所吐爲忽,十忽爲絲。糸,五忽也。」
反切………頁碼第1025頁,第7行,第1字述
古文糸。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上反切莫狄切古音第十六部頁碼第2571頁,第1字許惟賢第1119頁,第1字
細絲也。
段注絲者。蠶所吐也。細者,微也。細絲曰糸。糸之言蔑也。蔑之言無也。
象束絲之形。
段注此謂古文也。古文見下。小篆作糸,則有增益。
凡糸之屬皆从糸。讀若覛。
段注莫狄切。十六部。
古文糸。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音轉為𢼸、緬、緢,皆細絲也。
白话解释
糸,细丝。字形像一束细丝的形状。所有与糸相关的字,都采用“糸”作边旁。读音像读“覛”。,这是古文写法的“糸”字。
字形解说
甲骨文、金文之糸,都像絲線纏結的樣子,只是有的上有纏結的頭緒,有的下有纏結的餘絲,有的只是絲線的纏結,繁簡有所不同。篆文,承甲、金文之形而來,上像絲線的頭緒,中像絲線的纏結,下像絲線打結後分垂的餘絲。隸書作
,垂絲分離纏結之體,稍失其形。楷書之形,沿於隸書之
而定體。古文作
,下留一餘絲而已。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