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的说文解字解释
音部 部 11画 U+7AE0
大徐本
小徐本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樂竟。引申為文章。章明當作彰。《爾雅》「上正曰章(古人往往作商)」。[章]丘,後造為嶂。[一]章華臺,《史記•藺相如傳》),楚亦有章臺。上四方曰章華。
章、商古通,故有章丘(商丘也),章華臺之稱(?)。彰明較著,上正曰章,不知所本。俗作嶂。
彰明也。上正曰章丘,又商丘;章商古音同,後因造嶂字。章華臺亦取義於此也。[一]《爾雅•釋山》:「上正,章。」郭璞注:「山上平。」邢昺疏:「正猶平也,言山形上平者名章。」章丘俗作嶂丘,即商丘。
白话解释
章,音乐一曲结束叫一章。字形采用“音、十”会义。十,表示十进位数的末尾。
字形解说
字始見於周金文,字上從辛形,本義待考。先秦文獻皆謂「半圭為璋」,古代天子以玉為信守之器,常剖之為二,其一付諸侯為圭,其一藏於天子曰璋。此字形常態從辛、從曰,曰形或為剖玉之形,辛形或為切玉之工具。字或即玉璋之初文。金文字借用為人姓、名,地名,又習用作璋。戰國文字形與金文同,並見秦楚簡文。包山簡用為姓。字明顯改從音,理解為樂章意,應始於篆文。篆文字訛從音、十。《說文》:「章,樂竟為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段注:「歌所止曰章。」隸書字形上溯與金文、戰國文字相類,中豎筆貫穿字的上下。楷書以後的字形則轉從篆文,從音、十。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競卣(金)西周早期

師遽方彝(金)西周中期

㒼簋(金)西周中期

大簋蓋(金)西周晚期

大簋蓋(金)西周晚期

頌鼎(金)西周晚期

包2.77(楚)

說文‧音部

相馬經6上(隸)西漢

河平三年銅漏(隸)西漢

二年酒鋗(隸)西漢

吾作鏡(隸)東漢

張遷碑陰(隸)東漢

曹全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樂竟爲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