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的说文解字解释
發
fā弓部 部 12画 U+767C
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下反切方伐切頁碼第428頁,第18字續丁孫
發
異體𤼲
䠶發也。从弓癹聲。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初字从弓,以小點表示發射時弓弦撥後不斷顫動之形,隸定作『𢎥』;其後或又加『攴』、加『又』,『𢎥』形則或省為『弓』形。春秋以後或加『癶』聲,楚系文字从弓、癹聲。」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四反切方伐切頁碼第1021頁,第3行,第1字述
射發也。從弓癹聲。
段注本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從弓、從攴。「弓」表示弓箭、射箭;「攴」為手持拄杖,與手有關。二者相合,正像以手拉弓射箭之形。金文或加「?(癶)」聲作「」,或改攴為矢作「
」。戰國楚系文字仍為從弓、從攴、?聲,而秦系文字則改攴為殳,成為從弓、癹聲的結構,為篆文、隸書及楷書等字形之所本。「?」為二足相背不順,「癹」為用兩腳踏除雜草,二者於此皆作為不示義的聲符。在六書中,甲骨文字形屬於異文會意,金文至楷書字形則屬於形聲。規範字作「发」。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鐵162.2(甲)

甲2471(甲)

明藏145(甲)

京津3030(甲)

後2.6.7(甲)

簠人83(甲)

粹593(甲)

叔之仲子平鐘(金)春秋晚期

姑發聑反劍(金)春秋晚期

包2.141(楚)

說文‧弓部

睡虎地簡8.13(隸)秦

縱橫家書85(隸)西漢

孫臏116(隸)西漢

漢印徵西漢

張景碑(隸)東漢

晉辟雍碑陰(隸)西晉

楷書
附检字
䠶發也。从弓癹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