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的说文解字解释
獨
dú犬部 部 16画 U+7368
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上反切徒谷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1900頁,第1字許惟賢第830頁,第5字
犬相得而鬥也。
段注鬥各本作鬬。今正。凡爭鬥字許作鬥。鬬者,遇也。其義各殊。今人乃謂鬬正,鬥俗。非也。
从犬。蜀聲。
段注徒谷切。三部。
羊爲羣。犬爲獨。
段注犬好鬥。好鬥則獨而不羣。引伸叚借之爲專壹之偁。《小雅・正月》傳曰:獨,單也。《孟子》曰:老而無子曰獨。《周禮》大司宼注曰:無子孫曰獨。《中庸》、《大學》皆曰:愼其獨。戾獨等字皆叚借義行而本義廢矣。
一曰:北嚻山有獨𤞞獸。如虎。白身,豕鬛,尾如馬。
段注《山海經・北山經》曰:北嚻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白身,犬首,馬尾,彘鬛。名曰獨𤞞。郭《圖贊》亦云:虎狀馬尾。號曰獨𤞞。
白话解释
独,狗相遇时总是互相争斗。字形采用“犬”作边旁,“蜀”作声旁。羊的品性乐于合群,狗的特性倾向独处。一种说法认为,北嚻山有一种叫“独”的野兽,形体如虎,白身,豕鬣,尾如马。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至楷書字形皆為從犬、蜀聲。「犬」為狗,作為形符,表示義與犬有關;「蜀」為蛾蝶類的幼蟲,於此作為不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規範字作「独」。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犬部

睡虎地簡11.25(隸)秦

老子甲130(隸)西漢

縱橫家書102(隸)西漢

居延簡甲1919A(隸)西漢

張遷碑(隸)東漢

鄭固碑(隸)東漢

熹.易.夬(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犬相得而鬬也。从犬蜀聲。羊爲羣,犬爲獨也。一曰北嚻山有獨𤞞獸,如虎,白身,豕鬣,尾如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