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溼的说文解字解释

溼的说文解字解释

shī

水部 部 13画 U+6EBC

shī

水部

13画

U+6EBC

失入切

𤃁

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失入切頁碼372頁,第30

𤃁

異體

𤃁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𣊡省聲。

附注段玉裁注:「今字作濕。」

蔣注《五經文字》:𤃁溼,式入反,上《說文》,下隸省,經典皆以濕爲溼,唯《爾雅》用之。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傷執反頁碼912頁,第6行,第1

𤃁幽涇也。從一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從𣊡省聲。

鍇注臣鍇曰:「今人不知有此字,以濕爲此字。濕,它帀反,水名,非此也。」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失入切古音第七部頁碼2236頁,第6許惟賢973頁,第7

𤃁幽溼也。从一。

段注句。

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

段注凡溼之所从生,多生於上有覆而氣不渫。故从一土水會意。

𣊡省聲。

段注失入切。七部。今字作濕。

白话解释

湿,河川。源出东郡,在东武阳入海。字形采用“水”作边旁,“”是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之字形或從水、從?(絕的古文,像絲的絕斷),表示水絕流處,或另加止,以示涉足水絕流處。金文改止為土,從水、從?、從土,以示水絕處之土地為溼。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戰國文字從金文之形,又以形近而將?訛作?(古文絲)。篆文因之,又於絲上加一橫,於是被解析成從一覆於土上而有水,從㬎省聲。從一覆於土上而有水,以示水濱之低溼;㬎省聲,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中之省聲。篆文另有表示水名,從水、㬎聲的「濕」字,在六書中亦屬於形聲,本與幽濕之「濕」音同而形異義別。隸變作,襲取水名之字形以為幽濕之字。楷定作溼。規範字作「湿」。由於從漢隸以來,經籍多有以「濕」為「溼」者,大陸乃先將濕、溼歸併為濕,再簡化為「湿」。臺灣則二字皆為正字,溼收為常用字,濕收為次常用字。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㬎省聲。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