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的说文解字解释
撲
pū手部 部 15画 U+64B2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別卓反頁碼第977頁,第4行,第1字述
挨也。從手菐聲。
段注本
白话解释
扑,用鞭抽打。字形采用“手”作边旁,“菐”作声旁。
字形解说
金文從戈、菐聲,或從廾、聲。篆文、楷書從手、菐聲。金文從「戈」為義符,表示撲擊敵人要用武器;從「廾」也是意符,表示撲擊是屬於手部的動作。篆文、楷書從「手」為義符,與金文從「廾」同義;從「菐」聲,依《說文》似不兼義,《說文》謂「菐」字本義為「瀆菐」,意思是煩瀆,與「撲」義無關。不過,「菐」在古文字中多釋為「撲擊」義,就是「撲」的本字。金文或從「
」聲,也應視為「菐」聲的假借。如依此說,「撲」從「菐」聲有兼義功能,今從之。在六書中也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㝬鐘(金)西周晚期

散氏盤(金)西周晚期

兮甲盤(金)西周晚期

說文‧手部

楷書
附检字
挨也。从手菐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