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撲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撲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手 部 16画 正文・卯集中

正文・卯集中

手部

16画

U+64B2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蒲角切;《集韻》、《韻會》、《正韻》:弼角切,𡘋音雹。說文》:挨也。廣韻》:相撲也。

又,《增韻》:踣也。韓愈〈納涼聮句〉朽杌惧傾撲,或作𢷏

又,《集韻》:匹角切,音璞 —— 與㩧同,擊也。

又,《唐韻》、《集韻》、《韻會》:普木切;《正韻》:普卜切 —— 𡘋與攴同,小擊也。書・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

又,杖也。與扑同。荀悅《申鑒》:桎梏鞭撲,以加小人。

又,《荀子・臣道篇》:若馭撲馬。【註】未調習之馬。

又,《集韻》:博木切,音卜 —— 拭也。

康熙字典注解

〔撲〕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撲〕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菐

〔撲〕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pū] ⑴ 见“扑”。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