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的说文解字解释
攘
rǎng手部 部 20画 U+6518
大徐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汝羊切頁碼第400頁,第20字續丁孫
攘
推也。从手𧞻聲。
附注邵瑛羣經正字:「此即推讓之本字。揖讓之讓,亦作此。故《說文》與『揖』字聯文。今經典統作『讓』……今俗但知『攘』為『攘卻』、『攘奪』,竟不知為『推攘』、『揖攘』字矣。」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然荘反頁碼第963頁,第4行,第2字述
推也。從手襄聲。
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汝羊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377頁,第1字許惟賢第1033頁,第2字
推也。
段注推手使前也。古推讓字如此作。上《曲禮》注曰:攘古讓字。許云:讓者,相責讓也。攘者,推也。从古也。《漢書・禮樂志》。盛揖攘之容。《藝文志》。堯之克攘。《司馬遷傳》。小子何敢攘。皆用古字。凡退讓用此字。引申之使人退讓亦用此字。如攘寇,攘夷狄是也。
从手。襄聲。
段注汝羊切。按當人樣切。十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推手曰攘,猶與物不受謙攘也,故謙攘字从攘。讓者,責也。
攘寇之攘,即推也,不必訓使人退讓。
推手曰攘,猶與物不受而謙攘也,故謙讓=謙攘,讓,責也。義别。揖,攘也;攘,推也;皆敬禮也。
推手曰攘,與物不受推而還之也,故謙攘字非讓。讓,責也。
白话解释
攘,人群相互推挤。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襄”作声旁。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說文‧手部

縱橫家書176(隸)西漢

三公山碑(隸)東漢

熹.書.康誥(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推也。从手襄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