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往的说文解字解释

往的说文解字解释

彳部 部 8画 U+5F80

wǎng

彳部

8画

U+5F80

于兩切

𢔎,𢓸,𨓹,迬

大徐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于兩切頁碼56頁,第12

𢔎

異體𢓸、往

𢔎之也。从彳𡉚聲。

𨓹

異體

𨓹古文从辵。

附注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甲骨文从止,王聲。」

小徐本

卷别卷四反切又兩反頁碼162頁,第3行,第1

𨓹之也。從彳𡉚聲。

鍇注臣鍇曰:「𡉚,音皇。」

反切………頁碼162頁,第3行,第2

古文從辵,

段注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于兩切古音第十部頁碼302頁,第2許惟賢135頁,第7

𨓹之也。从彳。𡉚聲。

段注于兩切。十部。

古文。从辵。

段注按左辵右𡴍𡴍古文㞷也。《汗𥳑》云:𨓹,《尙書》往字。《甘泉賦》曰:𨓹𨓹離宮。般以相燭。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往往當作暀暀,縫中現出明亮也。

白话解释

往,去,到……去。字形采用“彳”作边旁,“”作声旁。,古文字形采用“辵”作边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從之()立於土()上,「(之)」像草生出地上的樣子,又立於「土」上,更增挺拔之意。金文增一「彳」形,而以初文「?()」為聲符。彳為道路,引申為行走、前進,作為形符,表示義與行走有關;?為草木叢生的樣子,引申而有趨進的意思,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戰國楚系文字或作「」,與金文同形;或作「」,下增一「止」而成「辵」。辵為行走,與彳同意。秦系文字則將「(?)」簡省「之()」形而作「」,為隸書、楷書字形之所本。篆文與金文同形,從彳、?聲。隸書一者據篆文隸定作「」,一者據秦系文字作「」,已不易看出草生地上的樣子了。《說文》另收有從辵的古文,則與戰國文字從辵之字同形。在六書中,甲骨文字形屬於異文會意,金文以後的字形,則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之也。从彳㞷聲。(𨓹)古文从辵。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