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说文解字 › 得的说文解字解释

得的说文解字解释

彳部 部 11画 U+5F97

dé,děi,de

彳部

11画

U+5F97

多則切

𢔶,𢔨,䙷,㝶,𠭁,㝵

大徐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多則切頁碼57頁,第9

𢔶

異體𢔨、得

𢔶行有所得也。从彳㝵聲。

異體㝶、𠭁、㝵

䙷古文省彳。

附注羅振玉《增定殷虛書契考釋》:「(甲骨文)从又持貝,得之意也。或增彳。許書古文从見,殆从貝之譌。」

小徐本

卷别卷四反切多則反頁碼165頁,第3行,第1

䙷行有所得。從彳䙷聲。

反切………頁碼165頁,第3行,第2

古文省彳。

段注本

卷别卷二下反切多則切古音第一部頁碼306頁,第4許惟賢137頁,第10

䙷行有所㝵也。

段注㝵各本作得誤。今正。《見部》曰:䙷,取也。行而有所取。是曰得也。《左傳》曰:凡獲器用曰得。

从彳。䙷聲。

段注多則切。一部。

古文省彳。

段注按此字已見於《見部》。與得並爲小篆。義亦少異。

白话解释

得,远行探索而有所获。字形采用“彳”作边旁,采用“”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得”字,省略了“彳”。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從又(或作爪)持貝,表示獲得財貨寶物之意;或加彳,成為從彳、?聲。彳為道路,引申為行走,作為形符,表示義與行走有關;?為獲得財貨寶物,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二者相合,正示行有所得的意思。金文構形與甲骨文相同,只是「」形將其中的「貝」略變作「」,與「目」、「見」形近,而為戰國以後字形所本。戰國楚系文字將甲、金文的「貝」改作「目」,並省去「彳」形;秦系文字則將貝下的「又」改為「寸」。「寸」與「又」同為手,義可相通,成為從彳、聲的構形。篆文據秦系文字而將「」訛改作「䙷」,已不見「手持貝」的初形本義了。隸書、楷書將篆文的「見」隸變作「旦」,形訛更甚。《說文》另收有從寸從見之古文,「見」亦是「貝」之誤。在六書中,手持貝的字形屬於異文會意;從彳、?(䙷、㝵)聲的字形,則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 字形演变

  • 附检字

    行有所得也。从彳㝵聲。〔䙷〕古文省彳。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