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的说文解字解释
德
dé彳部 部 15画 U+5FB7
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登也。《公羊》「德來」作「登來」。
道德當作𢛳。
登也。《公羊》「德(?)來」作「登來」。道𢛳。
道𢛳。
白话解释
德,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字形采用“彳”作边旁,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字形從行、直聲或從彳、直聲。「行」本是道路,引申而有走路的意思;「彳」是「行」的省形,也是道路。「直」是眼睛直視向前,引申而為正道,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行(彳)直相合,以示遵行正道之意。金文的字形有的仍從彳、直聲,有的將「彳」改作「辵」,並於「直」下增加「心」形而成「惪」,是為從辵、惪聲。「辵」和「彳」同義,而加「心」形,當是強調心理精神層次的正道規範。戰國文字依據金文構形,只是「惪」字略有變形而已。篆文則據金文作從彳、惪聲的字形,隸書、楷書與篆文同形。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甲2304(甲)

乙907(甲)

德方鼎(金)西周早期

師望鼎(金)西周中期

季嬴霝德盤(金)西周中期

蔡侯紐鐘(金)春秋晚期

信1.05(楚)

包2.84(楚)

說文‧彳部

泰山刻石(篆)秦

兩詔楕量(篆)秦

老子甲27(隸)西漢

春秋事語54(隸)西漢

定縣竹簡61(隸)西漢

禮器碑(隸)東漢

孔宙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升也。从彳㥁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