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的说文解字解释
州
zhōu川部 部 6画 U+5DDE
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職流切頁碼第381頁,第8字續丁孫
州
水中可居者曰州,周遶其㫄,从重巛。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詩》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生也。
鉉注臣鉉等曰:今別作洲,非是。
𠃕
異體𠄓
古文州。
附注段玉裁注:「以疊韻為訓。𤲮(疇),耕治之田也。」按:甲骨文、金文、古鈢都像河川中有沙洲的形狀。州為洲初文。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二反切隻畱反頁碼第926頁,第1行,第1字述
水中可居者曰州,周繞其㫄。從重巛。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詩》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生也。
鍇注臣鍇曰:「古九州字與洲渚字同也,會意。」
反切………頁碼第926頁,第2行,第1字述
古文如此。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下反切職流切古音第三部頁碼第2274頁,第2字許惟賢第989頁,第8字
水中可凥者曰州。
段注凥各本作居。今正。者字今補。《周南》。在河之州。《釋水》、《毛傳》皆曰:水中可居者曰州。
水𠣘繞其旁。从重川。
段注水字今補。𠣘繞各本作周遶。誤。今正。𠣘者,帀也。會意。職流切。三部。俗作洲。
昔堯遭洪水。民凥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段注州本州渚字。引申之乃爲九州。俗乃別製洲字。而小大分係矣。
詩曰:在河之州。
段注《關雎》文。證州之本義也。
一曰州,𤲮也。
段注以㬪韵爲訓。𤲮,耕治之田也。
各𤲮其土而生也。
段注人各耕治以爲生。此說州之別一義。其實前義內可包。
古文州。
段注此像前後左右皆水。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今加水作洲者,俗字。九州者,因當時洪水環流,故以水中可居名之也。
洲乃俗字。洪水泛濫,平地盡沒,其可居者,惟數高原而已。而此數高原,皆各有水環其四圍,故曰水中可居者曰州。九州者,猶言九個水堆耳,後引申則凡人所居皆曰州。
今俗作洲。洪水泛濫,平地盡沒于水中,可居者唯數高原而已。而此數高原各以水環繞四周,故曰水中可居者曰州。九州者,猶言九個水堆也。
白话解释
州,江河中央可以居住生活的岛叫“州”,字形像河水环绕小岛,采用两个“川”会义。尧的古昔时代遭遇大洪水,当时的百姓只能住在 水中的高地,有的人称这些高地为“九州”。《诗经》有诗句说:“在河之州。”一种说法认为,“州”是“畴”的意思,各州的人各畴 其土而形成不同的州地。
字形解说
甲骨文、金文及戰國文字「州」字的構形,左右兩條曲線,像河川的兩岸,中間像水中陸地,而水流包圍環繞其間,與《說文》古文構形相同。戰國晚期《睡虎地秦簡》已作「」,把左右曲筆類化為三「丩」,和漢碑文字相同。《說文‧巛部》:「水中可居者為州。?(周)繞其旁,从重川。」篆文的「從重川」,實則左右曲筆受中間筆形影響,類化為「
」,而篆文「
」隸變為「丩」,隸書因寫作「
」,楷書為便於書寫,將折筆改為三個斜點,教育部標準字、規範字都寫作「州」。「州」,本義為水中可以住人的陸地。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前4.13.4(甲)

州戈(金)商代晚期

𩰬比盨(金)西周晚期

越王州句劍(金)戰國早期

包2.27(楚)

說文古文

說文‧川部

睡虎地簡37.100(隸)秦

老子乙前126上(隸)西漢

西陲簡51.19(隸)西漢

北海相景君銘(隸)東漢

熹.春秋.成十八年(隸)東漢

楊淮表紀(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水中可居曰州,周遶其㫄,从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詩》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疇也。各疇其土而生之。臣鉉等曰:今別作洲,非是。(𠃕)古文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