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徐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徒紅切頁碼第249頁,第2字續丁孫
同
合會也。从𠔼从口。
鉉注臣鉉等曰:同,爵名也。《周書》曰:「太保受同嚌。」故从口。《史籀》亦从口。李陽冰云:「从口,非是。」
附注按:甲骨文、金文「同」字從「凡」,不從「𠔼」。
附注《說文新證》:「甲骨文从凡、从口,凡為抬槃、肩輿類工具,一定要二人以上才能抬得動,加口以示同心協力之意。」
小徐本
段注本
白话解释
同,会合。字形采用“、口”会义。
字形解说
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字形都從口,用以發聲吆喝指揮,以會聚眾人的力量;為凡字,像所抬起的抬槃。篆文訛變為「从?口」,?的本義為重重覆蓋,無法會出會合、聚集的意思。隸書、楷書相承篆文而來。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後2.10.2(甲)

沈子它簋蓋(金)西周早期

同𠂤簋(金)西周中期

元年師兌簋(金)西周晚期

散氏盤(金)西周晚期

中山王昔壺(金)戰國晚期

包2.126(楚)

說文‧𠔼部

睡虎地簡23.17(隸)秦

老子甲38(隸)西漢

西陲簡39.3(隸)西漢

曹全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合會也。从𠔼从口。臣鉉等曰:同,爵名也。《周書》曰:太𠈃受同嚌,故从口。史籀亦从口。李陽冰云:从口。非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