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的说文解字解释
抗
kàng手部 部 7画 U+6297
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苦浪切古音第十部頁碼第2435頁,第3字許惟賢第1059頁,第3字
扞也。
段注《旣夕禮》注曰:抗,禦也。《左傳》曰:以亢其讎。注云:亢猶當也。亢爲抗之叚借字。《周禮》。綱惡馬。注云:綱讀爲以亢其讎之亢。書亦或爲亢。亢,禦也。禁也。綱亦亢之,叚借字也。引申之義爲高抗。《旣夕》注曰:抗,舉也。
从手。亢聲。
段注苦浪切。十部。
抗或从木。
段注若《旣夕禮》抗木横三縮二,其字固可从木矣。今人用此字讀胡郎切。乃𣃚之譌變。地名餘杭者,乃秦政舟渡處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亢身」,「亢宗」,即扞意,又有保護意(乃抗之引申義)。
禦外曰抗。《左傳》「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亢乃遮蔽之誼。高抗,乃𡕧之借。抗訓舉,或亦𡕧之引申誼。
扞也。禦外,引申為衛內。「亢身」、「亢宗」=抗,即扞意,又有保護意(乃抗之引申義)。
扞也。《左傳》「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字,當作抗,言何衛身、保衛宗也。
白话解释
抗,捍卫,抵御。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亢”作声旁。杭,这是“抗”的异体字,字形采用“木”作边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從手、亢聲。楷書同。字從「手」為義符,表示是手部的動作;從「亢」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亢」字的本義為「人頸也」,與「抗」義無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說文‧手部

說文或體

老子乙209上(隸)西漢

楷書
附检字
扞也。从手亢聲。臣鉉等曰:今俗作胡郎切。(杭)抗或从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