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的说文解字解释
祀
sì示部 部 7画 U+7940
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以聲為訓。祠,春祭。喉音斂,則為齒音;齒音侈,則為喉音。
「祭無已也」,以聲為訓。凡喉音斂,則為齒音,齒音侈,則為喉音,故祀(齒)亦从異(喉)作禩。
「祭無已也」,以聲為訓。凡喉音斂則為齒音,齒音侈則為喉音,故祀(齒)異(喉)作禩。
白话解释
祀,不停地祭祀。字形采用“示”作边旁,“巳”作声旁。“禩”,这是“祀”的异体字,采用“異”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本作「巳」,不從示。後因假借為干支字,轉注為從示、巳聲的「祀」,保留其本義。甲骨文多作「祀」,從示、巳聲,構形左右無別。卜辭作為祭祀之專名。金文與甲骨文同,聲旁或添加裝飾性羨符作「」,構形左右無別。〈作冊大鼎〉「鑄武王文王祀鼎」之「祀」作「
」,不從示,當是《說文》或體增「示」作「禩」之所本。戰國文字承甲骨、金文,定形為左形右聲的「祀」字,與篆文同。《說文‧示部》:「
,祭無已也。从示、已聲。
,祀或從異。」從示表示與祭祀之義相關;從已,表示音讀,兼表永續不絕之義,本義是子孫世代祭祀不絕。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甲668(甲)

二祀弋其卣(金)商代晚期

吳方彝蓋(金)西周中期

邿伯鼎(金)春秋早期

邾公金乇鐘(金)春秋晚期

中山王昔壺(金)戰國晚期

帛丙5.4(楚)

說文‧示部

說文或體

睡.日甲6(隸)秦

天文雜占4.2(隸)西漢

武威簡.服傳24(隸)西漢

孔龢碑(隸)東漢

韓仁銘(隸)東漢

熹.易.困(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祭無已也。从示巳聲。(禩)祀或从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