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的说文解字解释
均
jūn土部 部 7画 U+5747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六反切堅鄰反頁碼第1063頁,第7行,第1字述
平徧也。從土勻聲。
段注本
卷别卷十三下反切居勻切古音第十二部頁碼第2730頁,第3字許惟賢第1187頁,第3字
平徧也。
段注平者,語平舒也。引申爲凡平舒之偁。徧者,帀也。平徧者,平而帀也。言無所不平也。《小雅・節南山》傳曰:均,平也。古多叚旬爲均。亦叚鈞爲均。
从土匀。
段注匀者,帀也。故以會意。
匀亦聲。
段注小徐無匀亦二字。居匀切。十二部。
附注《說文先訓》:古無韻字,均卽韻也。李善曰:均,古韻字。《集韻》:韻,《說文(新附字)》和也,或作韵。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古者徭役稱均者,取平遍之義。
白话解释
均,将整块地面整平。字形采用“土、匀”会义,“勻”也是声旁。
字形解说
兩周金文構形作左右結構,形符從土,聲符一從勻聲,一從旬聲。「勻」、「旬」音近相通。戰國文字承金文字形,改作上下結構。土、立形近通用,有的字形把土旁寫成「立」旁;秦文字以下,自篆文、漢隸至楷書,皆作左右結構,從土、勻聲。從土,表示與土質相關;勻,表示音讀,兼表「均平」之義,在六書屬於形聲兼會意。臺灣標準字作「均」,「勻」旁中作二短橫,不作點、挑。規範字作「均」。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蔡侯紐鐘(金)春秋晚期

新甲3.349(楚)

包2.43(楚)

上(2).容.30(楚)

說文‧土部

睡虎地簡42.187(隸)秦

老子乙248上(隸)西漢

光和斛二(隸)東漢

郙閣頌(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平徧也。从土从勻,勻亦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