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的说文解字解释
圍
wéi囗部 部 12画 U+570D
大徐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羽非切頁碼第203頁,第12字續丁孫
圍
守也。从囗韋聲。
附注承培元廣答問疏證:「『囗,回也,象回币之形』,『圍,守也』(此攻圍正字),義本相別,今有圍,無囗,圍兼二義。」按:甲骨文、金文像人圍攻或圍守城形。
小徐本
卷别卷十二反切于歸反頁碼第518頁,第6行,第1字述
守也。從囗韋聲。
段注本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守也,不放也,圍城,别言;囗,不必守,通言。「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京氏《易》作「犯違」,訓對抗,亦通。
與囗實一字。
範囗。圍守。
白话解释
围,城池防御。字形采用“囗”作边旁,采用“韋”作声旁。
字形解说
甲骨文作,從止、
,
聲。止像左腳掌,
像右腳掌,都屬象形,在此表示眾人;
,像四周封閉包圍的樣子,在此表空間。二者相合,可會以包圍的意思。另一形作
,在空間裡多了
、
,以示被圍之人。金文第一例,止、
二字填實,外增
字,可會以被包圍的意思,構形為從止、
,
聲。第二例
,顯然承自甲文第二例。第三例二止分別置於其內
之上下,以示包圍之義,再加
於外,以表其聲。戰國文字二例,應承自金文第三例。篆文作
,和金文
全同,承自於彼,當可確信。隸書、楷書之形都沿篆文以定體。自金文第三例以下,都是從韋、
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庚壺(金)春秋晚期

包2.2(楚)

說文‧囗部

睡.雜36(隸)秦

縱橫家書35(隸)西漢

孫子65(隸)西漢

熹.春秋.僖廿五年(隸)東漢

石門頌(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守也。从囗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