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的说文解字解释
位
wèi人部 部 7画 U+4F4D
大徐本
小徐本
段注本
卷别卷八上反切于僃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483頁,第4字許惟賢第651頁,第6字
列中庭之左右,
段注當作𠂇又。
謂之位。
段注庭當作廷。字之誤也。《廴部》曰:廷,朝中也。《釋宮》曰:中庭之左右謂之位。郭云:羣臣之列位也。《周語》注亦曰:中廷之左右曰位。按中廷猶言廷中。古者朝不屋。無堂階。故謂之朝廷。朝士掌外朝之位。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面三槐。三公位焉。司士掌治朝之位。王南鄉。三公北面東上。孤東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族故虎士在路門之右。南面東上。大僕大右大僕從者在路門之左。南面西上。雖有北面南面之臣。皆以左右約舉之。《左傳》云:有位于朝是也。引伸之凡人所處皆曰位。
从人立。
段注會意。于僃切。十五部。按《小宗伯》。掌神位。故書位作立。古文《春秋》公卽位爲公卽立。古者立位同字。葢古音十五部。與八部多合韵。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引申所占之處皆可稱位。
白话解释
位,宫中群臣排列在朝庭的左右两边叫作“位”。字形采用“人、立”会义。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作,由「人」、「立」二字構成。從人,示人臣上朝之位。從立,示所立之位。會得人臣上朝所立中廷左右之位。篆文承自戰國文字,迄楷書承之而定體。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段注正篆
字形演变

頌鼎(金)西周晚期

包2.224(楚)

天卜(楚)

郭.緇.25(楚)

說文‧人部

孫臏315(隸)西漢

位至三公鏡(隸)東漢

夏承碑(隸)東漢

曹全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从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