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的说文解字解释
金
jīn金部 部 8画 U+91D1
大徐本
卷别卷十四上反切居音切頁碼第463頁,第1字續丁孫
金
五色金也。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从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聲。凡金之屬皆从金。
𨥀
異體𠊍、𨥄、𠉓、𨤾
古文金。
附注饒炯部首訂:「五色之金皆出於礦,礦生於地。地者,土也,文故从土,而以二注象礦指事……後加今聲為本字。」《金文詁林》卷十四引高田忠周《古籀篇》云:「土旁兩點,或三點、四點者亦同原意耳。」
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七反切居斟反頁碼第1085頁,第6行,第1字述
五色金也。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從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聲也。凡金之屬,皆從金。
鍇注臣鍇曰:「黃、白、赤、青、黒也。今掘地得黃金者,發土則色見,不爲土汚也。通論詳矣。」
反切………頁碼第1086頁,第1行,第1字述
古文金。
鍇注臣鍇曰:「㠯上皆象金形。」
段注本
卷别卷十四上反切居音切古音第七部頁碼第2805頁,第1字許惟賢第1220頁,第1字
五色金也。
段注凡有五色。皆謂之金也。下文白金,靑金,赤金,黑金,合黃金爲五色。
黃爲之長。
段注故獨得金名。
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
段注此二句言黃金之德。
從革不韋。
段注舊作違。今正。韋,背也。從革,見《鴻範》。謂順人之意以變更成器。雖屢改易而無傷也。五金皆然。
西方之行。
段注以五行言之爲西方之行。
生於土。从土。𠂇又注,象金在土中形。
段注謂土旁二筆也。
今聲。
段注下形上聲。居音切。七部。
凡金之屬皆从金。
古文金。
段注象形而不諧聲。
白话解释
金,五色(赤、青、黑、白、黄)金属的总称。黄金为五金之首。久埋地下也不会产生锈斑蚀痕,千锤百炼也不会损耗变轻,能顺从 变形而不背本性。在五行之中,金代表西方的属性。金生于土,字形采用“土”作边旁;“土”的左右两点,像金沙隐藏在土层中的 样子;字形用“今”作声旁。所有与金相关的字,都采用“金”作边旁。
字形解说
金文三例,其形或有二點、或有三點、或有四點,凡此都像金粒之形,是金字的初文(《轉注釋義》,P.61),有獨立的形、音、義,屬象形。由於金粒藏於土中,就增土為形,而金粒就成了聲符,成為從土、(
或
)聲的形聲字。後有加今聲在土之上,成了「從土,
、今皆聲」的形聲字。戰國文字的一、二例,和金文的字形大同小異,其第三例和隸書的第二例以及楷書的形體一致。篆文
形最能看出其形為從土、
今皆聲。隸書第一例,形變為
,頗失其形。古文
也是「從土、
今皆聲」的形聲字。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利簋(金)西周早期

麥方鼎(金)西周早期

過伯簋(金)西周早期

夨令方尊(金)西周早期

禽簋(金)西周早期

師同鼎(金)西周晚期

史頌簋(金)西周晚期

師㝨簋(金)西周晚期

陳侯因敦(金)戰國中期

鄂君啟舟節(金)戰國中期

中山王昔壺(金)戰國晚期

包2.115(楚)

曾10(楚)

包2.108(楚)

仰25.18(楚)

說文古文

說文‧金部

睡虎地簡23.7(隸)秦

陳倉成山匜(隸)西漢

婁壽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五色金也。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从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聲。凡金之屬皆从金。(𠊍)古文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