邠的说文解字解释
邠
bīn邑部 部 6画 U+90A0
大徐本
小徐本
卷别卷十二反切布巾反頁碼第530頁,第6行,第1字述
周王徙國,在古扶風美陽。從邑分聲。
反切………頁碼第530頁,第7行,第1字述
美陽亭即豳也。民俗以夜市有豳山。從山,從豩,闕。
鍇注臣鍇按:《漢書・百官表》:大率十里爲亭,亭有長。
段注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補巾切古音第十三部頁碼第1140頁,第2字許惟賢第502頁,第4字
周大王國。在右扶風美陽。从邑。分聲。
段注補巾切。十三部。
美陽亭卽豳也。民俗㠯夜市。有豳山。从山。从豩。闕。
段注按此二篆說解可疑。豳者,《公劉》之國。《史記》云慶節所國。非大王國。疑一。《漢・地理志》、《毛詩》箋,《郡國志》皆云:豳在右扶風栒邑。不在美陽。疑二。《地理》、《郡國》二志皆云:栒邑有豳鄉。徐廣曰:新平漆縣之東北有豳亭。漢右扶風之漆與栒邑皆是豳域。不得美陽有豳亭。疑三。從山,豩聲。非有闕也。而云從豩,闕。疑四。假令許果以豳合邠。當云或邠字。而不言及。疑五。葢古地名作邠。山名作豳。而地名因於山名。同音通用。如𨙸岐之比。是以《周禮》籥師經文作豳,注作邠。漢人於地名用邠不用豳。許氏原書當是豳岐本在《山部》。而後人移之。倂古今字爲一字。抑或許書之變例有然。未能定也。《經典》多作豳。惟《孟子》作邠。唐開元十三年始改豳州爲邠州。見《通典》、《元和郡縣志》。郭忠恕云:因似幽而易誤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豳,邠之或體,否則从山字何以入邑部?今邠或以訓美,乃邠紛所引申。
又訓美(邠,𡿿)者,乃邠紡(疊韻語,美也)之引申,豳,當即邠之或體[一]。[一]朱氏原筆記只列「豳」字為此條字頭,錢氏並列「豳」「邠」二字頭。今從段注本只列邠字。
篆体字形

藤花榭本正篆

藤花榭本重文

段注正篆

段注重文
字形演变

燹王鬲(金)西周晚期

說文‧邑部

說文或體

敦煌馬圈灣簡(隸)西漢

華山廟碑(隸)東漢

楷書
附检字
周太王國。在右扶風美陽。从邑分聲。(豳)美陽亭,即豳也。民俗以夜市,有豳山。从山从豩。闕。


